云南大树脚村:村民教育缓解人象冲突的现状与挑战

作者:金轩宇  李沈轶  童娅茗  郑博修   曾子睿(排名不分先后)

“当时有九头大象在我家院子里!”云南大树脚村村民李大哥指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说道,“她就在院子里捡玉米,大象在身边都不知道。”或许是被院子里晾晒的一百多斤的玉米吸引,那天,九头大象闯入了李大哥家里。而由于听力和视力很差,李大哥的母亲对此浑然不知,和这群象共处了半个小时。

所幸的是,李大哥的母亲并未在此次与象的“亲密接触”中受到伤害。这件事发生后,心有余悸的李大哥在门口拉起了结实的铁丝网。他还在门口安装了太阳能灯,以便在夜晚能看到院子里的情况。

李大哥家被大象撞坏的铁门    (图源:李沈轶)

随着国家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加强,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超过60头。

数量的上升使亚洲象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林区周边村寨,引发了人象之间诸多矛盾。1991年至2016年,云南野生亚洲象肇事造成损失约3.27亿元,致53人死亡、299人受伤。

在云南大树脚村,频繁出没的野象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影响。这些野生亚洲象不仅会毁坏农民的庄稼和茶田,为村民们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闯入村民家中,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不少村民表示自己对大象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害怕。“(面对)这么大的一个东西,没有人是不怕的。”李大哥感慨道。

村子里随处可见被大象破坏的路牌  (图源:童娅茗)

缓解人象冲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食物源基地等等。村民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村民对大象保护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对大象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是其中的一种。

村民教育如何缓解人象冲突?

事实上,村民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能缓解人象冲突。

首先,村民教育可以提升村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001年起,拯救大象组织(Save the Elephants)开始为那些生活在大象活动范围内,无力支付学费的牧民孩子提供“大象奖学金”。“大象奖学金”项目不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支持,还给他们提供大象相关知识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象与它们所处的环境。

当这些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时,拯救大象组织还会鼓励他们成为大象研究营的实习生。在研究营,学生们需要用专业技能支持大象研究工作,这为当地培养了更多的“大象保护大使”。“我很感谢拯救大象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想谢谢田野里的大象。”一位受到“大象奖学金”资助的学生说道。

“大象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名单    (图源:Save the Elephants)

另外,村民教育能够提升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人象关系援助组织(Elephant-Human Relations Aid)的校园大象安全项目就是一个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活动。这个项目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和理论会议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大象的行为,并教育他们在遇到大象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理论课程结束后,参与者还会进入实地继续学习。在实地学习期间,许多人第一次体会到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看到大象是什么感受。通过这些接触,他们克服了对大象的恐惧,学到了很多大象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通常,这些参与者回家后会与家人、社区分享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教育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人象冲突。

最后,村民教育还可以提升村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增强其抵抗大象活动带来损失的能力。

2020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在倒淌箐社区开展的“环境友好型替代生计发展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该项目通过赋能村民,帮助村民开展养蜂和生态友好的替代种植等活动,来探寻适合当地的友好型社区发展模式。

雨林边IFAW社区发展项目参与村民的蜂箱  (图源:中媒汇)

“等蜂蜜可以卖的时候,我打算拍个小视频,通过淘宝或抖音给大家讲讲我们养蜂护象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爱护大象。”倒淌箐养蜂二组的组长如此说道。

除了养蜂,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参与周围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一方面,部分村民逐步将过去种植的橡胶砍掉,替换成更为生态友好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村民们也开始清除外来物种,种植亚洲象可食用的当地原生植物。这些措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质量,也给大象和村民留出了生存缓冲区。

大树脚村村民教育的现状

在大树脚村,村民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村民们学会用监测预警系统了解安全防范信息。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推进亚洲象监测预警的建设来缓解人象冲突。2017年起,政府就在亚洲象出没的各区聘请熟悉地形的村民担任监象员,并综合运用人工跟踪和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发布实时的预警信息。

“我每天出门前都要看一下预警,有时候还会给监象员打电话确认(有没有大象)。”大树脚村某李姓村民表示。

几年前大象刚进村的时候,大树脚村就引入了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最初,县里会派林业部门的负责人向村民们宣传,告诉村民们如何在手机上查看预警信息;有的村民自己学会之后,还会向其他人传授经验。对于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和小孩,则需要其他了解情况的村民口头告知。

亚洲象预警系统界面(图源:预警APP)

很快,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在大树脚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黑皮公象现在在整鲁家脚三叉路口上面芭蕉地里,过往车辆及行人注意观察避让。”刚过早上六点,村民杨大哥就在微信群里发出了消息,提醒外出的村民注意安全。

冒雨监测大象的监象员(图源:浪潮集团)

当然,除了支持村民使用监测预警系统,村政府也通过开会来提高村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村子里刚来象的时候,大家还很开心。那时候村子里就给大家开会,宣传大象的危险性,告诉我们不能去大象在的地方,晚上要在二楼睡觉。”大树脚村一组长说道。

为了使村民们对大象保持警惕,县林草局每年都要求村里各小组召开安全防范相关的宣传教育会议。这样的活动一般以“开会结合宣传单”的形式开展。虽然宣传内容每年并没有太大的调整,但村民的参与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毕竟(安全防范)这种问题大家不得不关注啊,这是涉及到生命安全的。”大树脚村某村干部说道。

除此之外,村政府也会在其他的群众会议上提醒大家远离大象出没的位置,避免人象接触。

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带来了不错的效果。多数村民在提及大象时,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靠近大象活动的区域,这说明当地村民已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

大树脚村村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树脚村的村民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村民们所掌握的亚洲象相关知识仍不够全面。比如在被问到“室外遇到大象该怎么办”时,多数村民都认为要赶快跑,但却说不出该如何跑。

危险的亚洲象(图源:冰川思想库)

这首先是因为部分村民并不那么看重宣传教育工作。村里的某组长表示:“(宣传会议)有通知才会参加一下,不通知我不会参加的。反正不是个个都要去。”很多村民表示自己在收到安全防范宣传单时并不会认真阅读,更不要说将其仔细保管了。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安全防范活动的组织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性。“我们在开会时说到大象,只说’大象在的地方尽量不要去’,没有说更多的。他们也不懂,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教)。”一位村民无奈地说道。

除此之外,村民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也十分有限。目前,大树脚村主要的宣传教育形式就是开会和发放宣传单。

虽然发放宣传单是最简单直接的宣传方式,但面对文化水平较低、年纪较大的村民来说,这样的方法不见得管用。比如就有村民提出,“那个宣传单的字太小了。”

也有村民表示宣传单上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作用:“说实话,当时会有具体的一个情况,这情况跟册子上的讲的不一定一致。如果(现实条件下)出现变动的话也得自己调整。”

此外,大树脚村接受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组组长,村民很少主动挖掘信息。比如,有很多村民认为林草局修建的亚洲象监测塔只是为了在高台上看大象,并不了解它的紧急避险作用。

大树脚村的亚洲象监测塔(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在提到村民教育时,亚洲象保护专家曹大藩老师提出:“我们不能只教老百姓在遇大象时应该怎么跑,而是要强调和教会他们如何避免遭遇大象。就像我们路上遇到车一样,我们肯定不会去想避开车辆,毕竟这种尝试很危险;而是要设立红绿灯和斑马线来防止这种危险。”

在大树脚村,村民教育在缓解人象冲突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肯定的是,发展多元的村民教育方式、持续推进大树脚村村民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当地人象和谐。

参考文章:

  1. 湾区最新闻:云南多地野象频肇事 象会记住伤害过它的物种 最大天敌是人
  2. Save the Elephants: Education
  3. Elephant-Human Relations Aid: EHRA’s School Elephant Project
  4. 中媒汇:云南“消碳庄园”振兴乡村,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节能减碳结合的范本
  5.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保护+发展,云南多方合力促进“人象和谐”
  6. 中国青年网:“象”往云南背后的故事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