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逸、王睿、张妍伊(排名不分先后)
“摩梭文化在我们的心里是无与伦比的。”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先生说道。
在四川省与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畔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人。在外界看来,他们是一群笼罩着历史迷雾、深具传奇色彩的族群。一直以来,因其独特的母系文化遗风而为外界所津津乐道。
近些年,随着泸沽湖畔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寻觅摩梭文化,试图一探究竟。然而,许多原因导致部分外地游客对摩梭文化产生了诸多片面的理解。
“男性都无所事事、不勤奋、也没有目标和理想。”“男性当爸爸不用负责任,所以他可以有好几个走婚对象,做好几家孩子的爸爸。” “摩梭女人独自撑起一整个家。”游客对摩梭文化的片面了解多半来源于一些导游的夸张演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旅游表演以及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号。
然而,真实的摩梭文化并非如此。

母系文化究竟是什么?
部分游客对摩梭文化误解最大的便是母系文化。他们认为,母系文化指的就是女性在家中掌权,“祖母是家族里地位最高的,也是最具有话语权的人。”一些对摩梭文化了解不深的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女儿国,女性当家而男性在家庭里相对来说没什么地位。”
实际上,母系文化的核心在于体现摩梭人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与女性地位的高低无关。这种思想在摩梭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摩梭人称母亲为“阿咪”。在摩梭语中,咪字有伟大的、美好的意思。一切能够孕育生命,承载生命的物体都可以用“咪“字来代表。例如泸沽湖是“谢娜咪”,大山是“吉娜咪”,这样的称呼足以说明摩梭人对母亲的敬重。
另外,摩梭人的宗教信仰达巴教的经文中对母亲伟大形象的记载也体现了摩梭人对母亲的敬重。达巴教的教义中蕴含着摩梭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摩梭人尊重和信任达巴,达巴对于摩梭人来说十分重要。
达巴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母亲的肚子是延续生命的载体。达巴经中描述到,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母亲。无论是小动物还是人类,他们这一辈子都会跟随母亲。母亲养育小孩是十分辛苦的,为了小孩所有脏活累活母亲都愿意去做,因而母亲是伟大而无私的。

走婚究竟是什么?
许多游客对摩梭文化的另一大误解是走婚。提到摩梭人的婚姻,一些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走婚。这些游客将走婚片面地理解为“偷偷摸摸”爬花楼,更有甚者认为走婚中的男女不负责任且没有道德约束。
因为导游的浮夸讲解,三位来自苏州的游客说道:“我们导游说摩梭女人住在二楼,男人晚上爬进去,早上再出来,得等女人怀孕了两人才能正式在一起。”也有部分游客看过《花楼恋歌》表演后认为,“走婚挺浪漫的,在篝火晚会上他们看到喜欢的人就会给对方留一个东西,然后男人晚上就可以去女人的闺房。”一些游客说:“因为摩梭人不领结婚证,所以一个男的可以当好几家孩子的爸爸。但是他不对孩子负责任,孩子由舅舅带大。”
然而,真实的走婚文化并非如此。
对于外界熟知的爬花楼相会,不少摩梭人表示家族里没有任何人爬过花楼。而上文中提到的《花楼恋歌》表演在许多摩梭人看来是比较荒谬的。一位摩梭客栈老板说到:“我们没有听说过爬花楼这个习俗,我外公也不曾爬过花楼,不知道节目从哪里搞来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此外,摩梭的走婚文化有着严格的社会习俗和宗教礼仪的约束,并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样不负责任。
走婚中的双方男不娶女不嫁。白天各自待在自己的大家庭中生活,晚上男方到女方的家中与爱人相会。当两人确定要长久地在一起时,男方的母亲或舅舅会背上烟酒糖茶到女方家中提亲,送上“锅庄礼”。一系列仪式结束后,双方便会请亲朋好友来见证两人的爱情,这才算确定关系并正式在一起。自此以后,他们周围的村民也都会知晓两人的情感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舍下妻儿另找她人,全村都会认为他道德败坏,并且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蒙羞。在摩梭文化里,大家庭十分重要。摩梭人在做事之前都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大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他们的心中自有一道杆。而约束他们行为的另一道杆就是他们的达巴教里提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古规。有了如此社会习俗和宗教礼仪的约束,摩梭人的婚姻很少会出现不忠、乱婚的现象。
与外界说摩梭人一夫多妻、不负情感责任完全不同的是由于走婚,摩梭人不用再处理婆媳关系,也不会被姑嫂、妯娌或夫妇关系牵制,更不会被利益关系纠缠捆绑。在他们看来,走婚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加纯粹的爱情关系。“两个人的感情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事。只要两情相悦,双方的家人都不会干涉。”多吉馆长说到。

最被游客关注的“走婚”不仅仅只是一种婚嫁形式,其背后体现的是摩梭人对大家庭里各成员的重视与珍爱。摩梭的达巴经中有传说提及,为了防止家里的女性嫁出去受到不好的对待,他们选择用大家庭和走婚的方式保护自家女性。
相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自从哥哥娶了一个挑拨离间的媳妇后,在媳妇的唆使下哥哥开始欺负妹妹。原本和哥哥关系很好的妹妹不堪折磨死去了。死后她变成猫头鹰,每夜站在村里的大树上“呜呜”叫唤。自此,老人们便认为,只有家人才会珍惜彼此,所以摩梭人对大家庭尤为珍视。
摩梭男女之间的相处模式究竟是什么?
提到摩梭男女之间的相处模式时,不少游客的脑海中会迸发出“女尊男卑、重女轻男”等字眼。他们多数认为女性承担了大部分养家的责任。
一名女性游客说:“就像现代社会存在女性地位比男性地位低的情况一样,摩梭社会也存在性别地位不公,只不过摩梭是女尊男卑。”另一名女性游客提到:“摩梭人的社会以女性为主,所以孩子们的生养都由母亲来照看,男性对家庭的付出则较少。”
一名男性游客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我经常看到摩梭女性干农活,但是从没看过摩梭男性下地干活。不仅我这样认为,当年我从泸沽湖坐车到丽江,跑车的司机也把当地的男同胞贬的一文不值,说他们没有出息。”其他游客似乎也在摩梭女性组成了社会主要劳动力,维持着家庭生计这一观点上达成了共识。
实际上,摩梭男女在家中的地位较平等。摩梭住宅母屋内的座位安排、家庭观、宗教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母屋核心的火塘,左边由年长的女性来坐,右边则由年长的男性坐,这样的座位安排体现了摩梭男女平等的关系。
一位摩梭客栈老板说到:“有些游客认为摩梭家庭里祖母当家作主,是权力最大的。但是在我家,平时还是看谁做出的决策更有益于我们的大家庭。”由此可见,摩梭文化注重的是公平和集体利益。摩梭人眼里的决策力建立在个人能力与信服力之上。谁的决策能给大家庭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他们便听从谁。
摩梭人男女平等观念不仅体现在家中座位安排和家庭观上,还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上。达巴经文里没有对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有任何描述,它只强调男人与女人对这个世界同样的重要性。达巴教将男人视为天,女人视为地,以此来描述他们之间缺一不可的亲密关系。经文里还提到世界的和谐是由男人女人共同创造的。这段达巴经文的记载体现了摩梭人眼中两性平等的重要性。
其次,在承担家庭责任方面,他们提倡根据男性和女性的天性优势各司其职。男女性在家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
达巴经文里记载到:男人到13岁之后需要学会杀猪羊。家里重活累活男人干,女人越不过的山坡男人要咬着牙攀登,而女人则主要负责喂猪牛和打理家庭。这段经文体现了摩梭人对于性别分工的理念是,不同的性别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被赋予了不同的天赋,因此他们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截然不同。
在面对外界对摩梭人不同的偏见与声音时,一些摩梭人在竭尽所能地去宣传和展示真正的摩梭文化。
多吉馆长在他22岁那年开始创办博物馆。在建馆20多年间,他跑遍了周围方圆几百公里的山山水水去拍摄那些消失的传统仪式,也了解到了真正的摩梭文化和它的意义。在提到这些经历的时候,馆长说:“有一天我突然热血沸腾,想把我多年积累的这些摩梭文化相关信息传播给大众!”
此外,他也尝试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为此,他做出了不少努力,例如发抖音、发朋友圈、接待研学团体等。由多吉馆长创建的抖音“摩梭老舅”已经收获了将近3000名粉丝。在未来,他计划重建摩梭人过去的生活场景,用图片和老物件展示摩梭人以前的美好生活,并希望能通过与现在生活环境的对比引发大家的思考。像这样不遗余力想办法为自己民族文化正名的摩梭人还有很多,他们还在路上。
来自宁蒗县瓦拉比村的喇嘛说过:“中华民族文化中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瑰宝。”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努力下, 摩梭文化这块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瑰宝将更加璀璨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