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下, 摩梭文化的变迁

作者:陈佳炀、黄霈瑜、吕彦慧、彭鑫、王艺澄、曾欣遇(排名不分先后)

摩梭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北,四川、泸沽湖畔,人口在2到4万之间。

一位摩梭老人说:“摩梭人的文化是精神和意念的传承。”

摩梭文化拥有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首先,摩梭文化有着独特的母系大家庭,它教给人们用纯粹的感情形成彼此之间的纽带;摩梭人的达巴文化保留着人类与自然淳朴的连接;另外,摩梭人的聚居地还保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纺织、民歌和中草药等。

近些年,在现代化进程之下,摩梭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家庭结构变化

母系大家庭是摩梭传统的家庭结构。其主要是指摩梭人家庭成员均为母系亲属,依照母亲的血缘关系而组成大家庭。

摩梭母系大家庭的形成基于祖先的迁徙。在以前,由于迁徙途中条件异常艰苦,而母系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员更容易有着明确的分工,因此该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利用有限的力量和资源来保障族人的生活。渐渐地,摩梭人流传下来了母系大家庭的内部架构。

除此之外,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猫头鹰传说”。该传说表达外人进入家庭后会破坏家庭稳固性,只有基于血缘关系的大家庭才是最稳固的。因此,摩梭人一直信奉着“大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家庭结构”原则。

一户传统的母系大家庭|图源:简书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摩梭人选择组建小家庭,传统的母系大家庭数量有所减少。

由大家庭到小家庭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提高家庭的合作效率,由原来的大家庭分离出小家庭。

对此,云南省非遗传承人阿七独支玛女士介绍,她所在的瓦拉比村原有91户传统大家庭,目前已有9户变为小家庭。“现在的一些大家庭都是过着过着就分离出了小家庭。大家庭几十口人实在不便于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业,生活在一起有时候反而会影响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阿七独支玛自己的大家庭也根据家中姐妹的数量分家了。

另一种是基于实际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例如一些摩梭人外出打工,在外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从而改变了原先母系大家庭的状态。

摩梭人博物馆里的木匠师傅介绍到,原先村子里几乎都是大家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并在外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此外,村里部分家庭迎娶了其他民族的女性,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家庭便自然分开了。

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的格则清珠老师说到:”现在大家庭越来越少了,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从小在大家庭长大的摩梭女性,她自身便是在丽江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出于对爱的追求,她选择了在丽江组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一对走婚的情侣|图源:新浪博客

经济的发展是摩梭大家庭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过去,摩梭人主要依靠半农半牧的生产劳作方式。这样的生活模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大家庭应运而生——老有所依,壮有所用,每个家庭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优势。

然而90年代初,泸沽湖地区旅游业开始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集体力量的需求逐渐减少,转而开始追求效率。人数多的大家庭有时分工并不明确,常会有闲置的劳动力。阿七独支玛提到,最辛苦的事情往往只会落到几个最负责的家庭成员身上,剩下的人却无所事事。

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合理公平地分配劳动力的诉求促使小家庭的形成。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如今的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摩梭人博物馆的馆长多吉先生感概地说到:“现在,金钱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但是以前,一个温暖的火塘,与家人相守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火塘边的传统摩梭大家庭|图源:搜狐

摩梭人对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摩梭文化研究协会的部分专家认为,经济旅游开发带来的小家庭化可能会导致摩梭母系文化的彻底瓦解。摩梭酿酒传承人布迟女士也表示,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转变让她和很多老一辈摩梭人感到孤独寂寞。

也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格泽清珠老师表示,主流的小家庭结构将成为一种趋势。她认为,摩梭传统大家庭最初的形成原因是为了家庭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现在年轻人选择的小家庭模式与传统家庭结构殊途同归。

摩梭博物馆的多吉馆长说过:“摩梭大家庭的文化告诉我们如何互相扶持达到幸福的状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摩梭年轻人终将选择一个顺应时代变迁的家庭模式。但正如多吉馆长所说,他们仍会互相依靠,在自己的家庭中实现与大家庭相似的真谛。

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博物馆|图源:吕彦慧

达巴文化的传承变化

 同样经历着变迁的还有摩梭人的达巴文化。

“传承断了,达巴的灵魂在哭泣。”多吉馆长说。对于摩梭人来说,达巴教不只是一种宗教,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信仰。它指引着摩梭人的生活,建立起摩梭人与祖先、自然以及神明之间的羁绊。

在达巴文化里,人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婴儿会在祖屋东边的生门被家人养育。“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生命、向上、力量和光明。” 馆长说。第一次生命被赋予了纯粹且热烈的特性。

第二次是十三岁的成丁礼。大年初一,孩子们在房间里被授予钢刀或头饰和裙子。这个仪式代表着孩子们将从此背负起家庭责任。

第三次是葬礼。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葬礼上,达巴念指路经, 告诉灵魂如何顺利地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寻找它的归宿。” 馆长说。

达巴文化融入到摩梭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已经成为摩梭人生命的指引。

然而,时代的演变无情地冲刷着达巴文化。“当时代的变迁像洪水一样压过来的时候,没有几个东西能够幸存。” 馆长说。

摩梭人博物馆的展品|图源:黄霈瑜

如今,摩梭人正目睹达巴文化的衰落。

首先,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成为达巴。泸沽湖旁的一位老达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虽然愿意学习达巴文化,但年纪限制了他的学习能力。另一边,小儿子虽然聪明伶俐,但是却不愿意抛弃花花世界静心学习达巴文化。为了保全文化,达巴收徒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以前要挑选聪明伶俐的,现在是谁想学谁去学。“ 馆长说。

而即使有人愿意学习达巴文化,达巴文化依然会流失。不同的达巴经文被用于不同的仪式场合,当这些场合不再需要做仪式,这些经文便在代代更迭中消失了。

究其成因,达巴获得的微薄收入和经文书面文字的缺失导致了达巴文化的衰落。

老达巴在被问到收徒规定时说:“做达巴是没办法赚钱的。如果学生是为了赚钱的话就不用来学了。我们赚不了钱。”

达巴没有固定月收入。多的时候一个月赚一万块钱,少的话四、五个月都赚不了几百块。“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达巴经常要干些别的活来补贴家用。”来自拉伯乡的一位达巴说。

这与达巴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学达巴快的要花费十几年,慢的要二十几年。”馆长说。达巴需要非常强的记忆力,将上百段经文烂熟于心。并且他们还要灵活运用这些段落式的经文,将其排列组合来应对不同的仪规情况。“每一位达巴都要穷尽一生的时间不断记忆和学习达巴经。“

90年代至今,随着泸沽湖地区的旅游业的开发,摩梭人看到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比起花费整个青春成为一个收入不固定的达巴,年轻人更偏向于选择进城打工,维持每天2-3百元的稳定收入。达巴微薄的收入令老达巴们后继无人,而上百种达巴经就和他们的记忆一起消散了。随着老达巴们年老过世,达巴文化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达巴经文没有书面文字的呈现也是其没落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摩梭人没有文字,达巴经只能依靠口传心授,仅存于达巴的脑海中。随着达巴年纪的增长,部分经文不可避免地被遗失。

达巴做仪式 | 图源: 摩梭人博物馆

近几年,为了拯救达巴文化,民间组织在不断尝试新兴方式保存达巴文化

摩梭文化研究会、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和丽江国际母系文化学会从2016年起对达巴经文进行抢救性录制翻译。此外,多吉馆长建成摩梭人博物馆,旨在宣传摩梭人的习俗和达巴文化。

多吉馆长还提到,达巴文化的自救可以另辟蹊径。“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与摩梭语同根同源的东巴文记录现有的达巴经。“目前,他正在组织三位经验丰富的达巴学习东巴文,并记录达巴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达巴文化能通过书面文字焕发出新色彩。

非遗文化的传承变化

 摩梭人的非遗文化也正经历着变迁。

“手艺传承是一代传一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摩梭酿酒技术非遗传承人鲁如必玛布迟说到。

摩梭人有许多非遗文化,包括民歌、酿酒、纺织、中草药等。它们是摩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摩梭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它们也成为了一些摩梭人赖以生存的手艺。

图为纺织机|图源:彭鑫

然而,摩梭非遗文化目前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窘境。

在民歌方面,研究摩梭文化的马群老师表示:“现在有很多摩梭民歌已经失传了。”

摩梭民歌非遗传承人公布不迟女士演唱民歌|图源:彭鑫

究其原因,一方面,非遗文化学习过程时间长并且需要很强的耐力,大部分年轻摩梭人不够有定力。

不少非遗传承人表示,很多学生因为学习非遗文化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而放弃,即便是已经有几十年丰富经验的省级纺织非遗传承人阿七女士也认为纺织的过程非常枯燥且磨人。“看到一堆织不完的布真是烦死了,有时候真想干脆剪断算了。” 漫长的纺织和学习过程也让她的大部分年轻学徒半途而废。

摩梭传统医药传承人泽达医生对此也深有体会。泽达医生从小在作为中医的父亲身边长大,14岁起就和父亲上山采药,吃过很多苦。他花费了极大精力去分辨七百多种药草的名字和功效,并且用了八年的时间学会摸脉。“你必须要贡献一生去研究中医药。” 泽达医生感叹到。

医药非遗文化传承人泽达医生做的草药香包|图源:方琳祺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佳,让摩梭年轻人望而却步。

以摩梭传统中医药为例,泽达医生无奈道:“别人不愿意传承传统中医药,只能让我自己的孩子,我的侄儿做。”他一个月的收入通常为2000-3000元,而这两三千元,也赚得 “很不容易”。

“传承中医药不是两三天就有经济效益的,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泽达医生说。传承传统中医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而前期无法获得收入使年轻人更加不愿意学习传统中医药。

摩梭纺织的传承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为纺织品销售额不稳定,纺织工无法有固定收入。“有时四五个月都卖不出一条。”阿七独支玛说到。她总结,年轻人不愿传承传统纺织技艺的一大原因就是“赚不到钱”。据她说,勤快(“从早织到晚”)的纺织工一个月最多只能赚1700块到2000块,而一般的纺织工一个月只能挣一两百块。

用摩梭传统工艺纺织出的围巾|图源:方琳祺

面对摩梭文化传承的挑战,一些个人和民间组织在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摩梭非遗文化传习馆的创办人阿七尼玛先生正在建设一个非遗的综合性生产车间。他希望通过建立生产车间加速摩梭非遗产品的产业化。他认为,当非遗实现系统化的生产,就能与文化文旅市场对接,非遗传承人的收入也将随之提升,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技艺。

同时,阿七尼玛先生正在创建一个摩梭传统医药数据库,用于记录摩梭中草药名单和作用,以供参考和学习。泽达医生也斥巨资建立了一座集展览,教学和诊疗为一体的传统中医药传习馆。他计划在馆内开辟一个百草园,以便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各种草药,更有效率地教授中草药知识。

多吉馆长说:“在我出生的时候,那片天是那么蓝,沙滩是这么烂漫……我有记忆也有图片,但是现在这永远成为了一种记忆。”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摩梭文化也被裹挟着前行。希望在这种蜕变中,摩梭人的精神结晶能留存成为全中国、全世界的瑰宝。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