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对于侗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作者:杨凯晴, 姜依含, 陆佩奇, 冯源

“从远处看的话,我们的寨子会显得特别的美,因为这里有很多我们当地非遗的一些技艺和自然风光,但当你深入这里的话,你会发现其实青山绿水中也会有很多的无奈。” 侗族非遗传承人杨老师说道。

侗族村寨 图片来源:央广网[8]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它既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代表,又是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

非遗数字化是指非遗文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包括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展示和传承等步骤。[5]

如今,非遗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11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共举办了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就多达2400多项。「13」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数字化的结合对于侗族文化传承有利有弊。    

数字化对侗族文化传承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数字化会给侗族文化传承带去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数字化会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传承侗族文化,数字化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形式降低了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2008年,以色列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精确的结论:人们对每个网页浏览的平均时间是19-27秒。这样浅度阅读标题,页面,摘要等信息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确实完整性,逻辑性以及想象力。「1」

山西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中心在2021年5月24日的学术研究中表示,在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媒体空间中,中国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正在被异域文化、流行文化等异质文化所吸引,挤占传统文化产业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在诸多文化类型中加速走向边缘。「2」

“数字化工艺,数字化非遗,让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不会筛选信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负面的。” 侗族非遗传承人杨老师在采访中透露,“这种快消文化让孩子们沉迷网络,大家都专注于跳网络舞或者唱快消的歌曲而忘记了自己民族的记忆”。

因此,数字化可能导致年轻人极易在学习非遗文化的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像是时不时弹出来的微信弹窗等都容易使年轻人走神或放弃学习。

与想要打开认知度、提高关注度的意图相反,将传统文化数字化实际上会削弱人们对文化本身的认知与继承文化的热情。

其次,将文化产品数字化可能面临一些风险,进一步限制了侗族文化的传播。数字化的节奏过急,而文化产业数字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考虑众多因素后才能推进转型,过快地数字化会导致信息偏差或文化产品的无效宣传。

再者,文化产业数字化可能面临转型失序。数字化转型需要文化产业有清晰的数字化理念和明确的数字化路线,缺乏这些科学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会导致业务板块之间缺乏联动,甚至会在无序混乱的状态下草草收场。「3」

杨老师还提到产品的线下体验项目将侗族刺绣以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传播业态进行转化输出,呈现出真实、活态的体验场景。这样的体验让受众在体验参与过程中提升对侗族非遗刺绣文化的认知和喜爱,扩大侗族刺绣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唤醒年轻人对侗族刺绣的传承意识,推动侗族刺绣传承创新发展。

但是,数字化使得人们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网络,减少了人们对于线下体验的追求。当今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用户“宅家”,有更多时间花在互联网上,平均每月的人均时长已接近160小时,同比增长43小时。「4」数字化让人们失去了更深入了解侗族刺绣背后的工序、文化内涵、故事等的机会,削弱了侗族刺绣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

互联网使用时长 图片来源:成功营销「4」

数字化对侗族文化传承产生的积极影响

外来文化冲击和数字化转型缺口并非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时代碰撞下的唯一产物。另一方面,数字化对侗族文化的传承也会带去许多积极影响。    

数字化浪潮席卷千禧年,积极拥抱数字化赋能也为推动振兴传统文化创造全新机遇。

首先,数字化可以让不同地域的人更加快速、便捷地了解侗族文化。侗族文化保育项目从属机构从江生态文化社杨光倩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谈及新媒体时代凝视下的非遗传承:“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对于存在于闭塞村庄里的传统文化来说打开了窗口,给予了更多的人了解与接触侗族文化的机会。”

在坚守中华非遗独特文化内核的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侗族传统文化进行信息转化,助力突破文化传播的空间与地域限制;利用新时代、新技术携手塑造全面数字化的文化传播语境。

在确保“创新不丢本”的前提下,针对侗族文化的数字化呈现利⽤视觉冲击帮助其以更简单、直给的方式传播和发展,提高民众接受度和文化适配性并加速传播效率,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普及和振兴地方文化。「7」

非遗的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内容关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陆怡婷「9」

借助新媒体渠道,侗族文化终将实现跨越人种、跨越文化、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发展愿景,迈出民族疆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扬并激励群众将保育传统文化纳入国际化议题。

奥委会主席巴赫参观冬奥村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区 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11」

传统文化的信息化呈现全面促进民族非遗挺立时代潮头,扬名海外、铺天盖地的文化宣传显著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建立群众文化自信,加深青年人群民族文化共鸣。适当摒弃部分不再受用的传统手段,以适应时代的新手段激发千禧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链接,鼓励z世代携手新媒体渠道砥砺奋进,昂首迈向新旧交融的非遗振兴新时代。

其次,数字化可以结合非遗产品,助力非遗营销。为适应“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构建健康、稳定的经济体系以支撑侗族文化振兴成为燃眉之急。在疫情覆盖的大背景下,非遗产业商业化也成为了保障弘扬传统文化所需基本经济资源的必经之路。

新媒体帮助非遗传承人摆脱新冠疫情时代下的桎梏,利用数字化资源为侗族文化挖掘潜在商业价值,实现进一步的自给自足,促进互联网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振兴的互利共赢。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易于迎合时代发展并适应时事变动,为侗族文化的振兴攻坚克难,为侗族文明的发扬提供可获取稳定、持续商业价值的技术手段。

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曲筱艺「12」

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新科技提供的新平台和新资源正逐步驱动数字化手段成为侗族文明的全新文化载体。

除了侗族文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和数字化相结合

非遗文化传承缺乏相关宣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建立相关网站或者可以了解到它们的渠道,有的即使建立了也更新缓慢,起不到散布相关消息与资讯的作用,这也导致了没什么人知道这类文化。

但数字化技术在传播上的高效率能够弥补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慢的问题,使非遗文化更快速,更广泛的传播到大众耳里。[5]

早在2016年,李雯就已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了要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升级版”的文章。他认为:目前的科技创新与文化的结合是发展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体验方式与传播方式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更上一层楼,使年轻人在更熟悉与轻松的状态下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比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获得大众关注的方法。

除此之外,每一项非遗文化自诞生以来便面临着如何保存的问题,传统的方法多采用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记录并通过书籍等形式流传下去,这在以前科技落后的时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时间长了,许多书籍受到的较大的侵蚀和磨损使得非遗文化的丢失,而且展现文化内容的形式比较单一,导致人们无法全面的,细致的学习到非遗文化,而如今数字化的发展使得非遗文化信息的获取以及保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5]

现在国家已经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保护计划。

中国非物质遗产网已有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来利用数字信息留存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数字化博物馆的形势可以更高效、便捷的了解这些文化。利用大数据将采集到的碎片化非遗信息与资源整合,帮助博物馆更好的完善网站,使人们能更清晰的了解非遗文化,并且还能迎合信息新时代的快节奏。「6」

传承方面,由于非遗传承人日渐老龄化使这些文化需要年轻人去了解,学习,继承并把他们的文化传递下去,而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这一举动是十分困难的,同时,许多年轻人想去学习非遗文化,也可能因为地区受限等原因使得他们很难有渠道去与非遗文化传承人接触。

然而,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数字化可以很轻易的将非遗文化的技艺展现出来,并通过线上教授等方式进行传授和教导,给那些想学习非遗文化的人一个参与学习并实践的机会,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加入传承人队伍,使非遗传承能过更好的传承下去。[5]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源:搜狐「10」

在未来,侗族文化与数字化及现代化产品相结合,把握独特的文化内核,方能让现代技术助力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与数字化及现代化相互结合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例如,现代年轻人很喜爱的虚拟艺术品,又或是商场里目前随处可见的潮玩盲盒,都可以与侗族文化进行融合。

古典人物盲盒手办 图片来源:百度「15」

同时,将侗族艺术品数字化,让网络上的藏家们关注到在平常见不到的藏品;与潮流现代艺术家合作推出潮玩盲盒在国内外网上售卖,既可以出口国外,也可以得到原本喜爱潮玩的粉丝们的关注。同时,不仅得到了国内的关注度,还可以将侗族文化传播到国外,让不同国家的人体会侗族文化的美。「6」

参考资料:

「1」https://www.fjbu.edu.cn/xbbjb/files/fck/%E6%96%B0%E5%AA%92%E4%BD%93%E6%97%B6%E4%BB%A3%E4%BC%A0%E7%BB%9F%E6%96%87%E5%8C%96%E4%BC%A0%E6%92%AD%E7%9A%84%E6%9C%BA%E9%81%87%E4%B8%8E%E6%8C%91%E6%88%98_%E9%82%B1%E5%BF%97%E7%8E%B2.pdf

「2」https://whcyysjyjzx.cusx.edu.cn/info/1086/1320.htm

「3」http://www.jsthinktank.com/wap/zhihuijiangsu/wenhua/202111/t20211119_7317647.shtml

「4」http://www.vmarketing.cn/index.php/index/NewsDetail/nid/36780

「5」http://kns8.zh.eastview.com/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DSF202106008&dbcode=CJFQ&dbname=CJFD2021&v=

「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04/c376186-28520835.html

「7」https://tisi.org/19601

「8」http://m.cyol.com/content/2017-09/18/content_16511592.htm

「9」https://m.fx361.com/news/2021/1004/8918787.html

「10」https://www.sohu.com/a/426840166_687718

「1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5266

「1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3270726114827.html

「13」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25611.html

「14」http://www.bi-xenon.cn/item/616509572195.html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