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山的呼唤——凉山异地搬迁社区如何针对性帮扶不同群体

作者:胡芮嘉、谢紫依(排名不分先后)

“妈妈晚上2点才回来,早上6点就去上班了。我已经习惯自己一个人做饭了。”来自凉山昭觉县的8岁女孩背着弟弟习以为常地说到。

一直以来,贫苦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凉山仍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初期,四川最穷的10个县,凉山包含了8个;全州17个县市, 11个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

凉山曾经的乡村房屋 | 图源:搜狐网

为了改善凉山的贫困状况,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倡导下,凉山地区自2020年起开始实施异地搬迁政策。

异地搬迁即异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的是在政府支持下,困难群众从环境恶劣的地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安置点,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自2020年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凉山有7.4万户,共计35.3万人从“山头”搬到“城头”,实现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2]

近年来,随着“易地搬迁”政策的深入,凉山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凉山昭觉县某易地搬迁社区 | 图源:远行客

妇女通过彝绣提高了经济收入

针对女性方面,部分易地搬迁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建立彝绣工坊的方式,帮助提高社区女性的经济收入。

过去,彝族农村妇女主要依靠种地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再加上天气的难以预料,收入也因此不稳定。

“以前在乡村的时候,种地靠天吃饭。天空作美,村民的收入可能会多一点。但是天气不好,年年下雨或是干旱,收成会很少。收成一斤玉米一块钱,一斤土豆才五角钱。一年到头赚个万把块钱已经很多了,有些人可能只有一两千。”昭觉县沐恩邸社区负责人木可先生想起搬迁前妇女的收入情况时,叹息着说。

而如今,彝绣工坊的建立在保证了社区妇女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还帮助彝绣工艺得到进一步传承。

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的负责人金牛女士说到:“到这里来之后,绣娘每天只要绣10双袜子,一天就能挣70块钱,一个月就有2000多元,一年下来有2万多。”相比于异地搬迁前每年几千块钱的收入,如今社区绣娘们的收入至少翻了一倍。绣娘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自2020年搬进面积100平方米的新房,古比伍各一家告别了远居深山,靠种植土豆、饲养牲畜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我绣花赚钱,老公在附近的工地打工。一年下来,我们家收入能有好几万元。”

不仅如此,彝绣工坊的建立吸引了社区内更多年轻女性学习彝绣工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彝绣工艺的传承。金牛女士说到:“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主动学习彝绣工艺了。但是在我们社区,我们鼓励在家带娃的年轻妈妈到彝绣工坊工作。一来,在工坊工作可以带娃赚钱两不耽误。二来,也能培养更多年轻的绣娘,让彝绣这门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社区彝绣工坊的标语 | 图源: 胡芮嘉摄

青少年的教育得到提升

针对易地搬迁社区的青少年,社区附近配套建立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此外,社区内还设立校外辅导课堂。通过这些方式让社区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首先,社区附近设有六所学校,方便了更多孩子就近入学。

在过去,凉山大多数村子里没有学校。学生需要步行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乡镇学校上课。而崎岖的上学路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许多家庭因此被迫选择放弃让孩子上学。“去一趟学校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再加上家里农忙,家长没时间送他们上学,很多家长不放心让小孩独自走山路,干脆让孩子等到十几岁的年龄才去镇上开始上一年级。”社区彝绣工坊负责人金牛女士说到,“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学校就在家门口,走几分钟就到。”

六年级的伍支回忆起自己在搬来社区前上学的经历时说到:“从村里到县城小学的那条路不太安全,我在上学的路上还目睹过抢劫。”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上学安全问题几乎不存在了。

此外,为了丰富社区孩子的课余生活,社区内还设立四点半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课外辅导、兴趣班及各类主题课程

“在四点半课堂成立之前,社区内的很多孩子在放学后只能在社区里闲晃。我们就想着给他们提供一个一起学习的场所,给他们上一些兴趣活动课程,把课后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做些能够开拓他们视野的活动。”木可先生介绍道。

每天下午从四点半开始,社区的教室都会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社区的社工老师为孩子们带来各式课程,包括唱歌、安全教育、作业辅导、阅读、美术、手工等等。课堂也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以培养兴趣爱好和个人品格为目标,四点半课堂为他们提供兴趣活动课。年龄大些的孩子则侧重于文化课程辅导。

在被问及是否喜欢四点半课堂时,三年级的阿支脱口而出:“我太喜欢了,一节课都不想错过!”

社区内四点半课堂 | 图源:方琳祺摄

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针对社区的老人,社区通过设立老年人食堂与彝语夜校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

过去,老人们因为贫穷养成了常年每天只吃一顿饭的习惯。“我们彝族没有固定的一日三餐的概念。以前村里的人早上起来就要下地干活,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饭。有时候上午10点、11点吃一餐,下午饿了吃几个土豆。有时候做不完农活,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4、5点才吃上第一顿。也因为穷,基本上一天只有一顿正餐。”

搬迁到社区后有许多老人还是不能习惯一日多餐的生活,无法保证每天的营养摄入。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木可先生与其他社工于今年四月一起创立了“社区老年人食堂”项目。食堂为部分老人提供爱心午餐,帮助老人适应一日三餐的生活。

社区老年人食堂 | 图源: 远行客

社区老年人食堂在每天中午为部分老人提供两素一荤一汤的健康午餐。每位老人每顿只需缴纳1元,剩下12元由政府补贴。项目主要针对的是高龄老人(八十岁以上)、高龄党员(七十岁以上的老党员)、孤寡老人(无保护且无儿无女的老人)和独居老人(子女成家在外务工,独自居住的老人)。目前记录在册的有57位老人,实际每天在食堂用餐的有49到50位老人。

“我们每天都吃得很饱,还经常吃不完要打包带走。”七旬老人满意地展示热腾腾的饭菜,脸上笑开了花。

社区老年人食堂营养食谱 | 图源:方琳祺摄

此外,与汉语相似,彝语方言也因地区而异。社区创办夜校教老人标准的彝语,避免他们因语言不通而产生冲突。

由于彝语与汉语相似,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彝语方言,所以居民在交流上有时会产生误解,甚至会起冲突。 “比如某个词在一种方言里是比喻一件好事儿的,但是在另一种方言里却是不礼貌的话。这种情况下交谈的两个人很容易起冲突。村民刚搬来社区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导致的矛盾时有发生。”木可先生解释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木可先生与其他社工一起创办老年夜校,同时教老人们标准的彝语与彝文,尽可能地统一社区的语言。

从2021年7月24日开始,几乎每天下午的5点至7点木可先生都会在社区的图书馆给部分老人上彝语课。夜校活动持续了整整五个月。一些老人因为学习了标准彝语,与社工以及社区其他居民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他们的生活需求也更能得到及时解决。

除语言教学外,木可先生还教给老人12首彝语民俗歌,在练习语言的同时又学习了本民族的文化。“统一的彝语让社区老人之间的相处比过去更加和睦,也让我在社区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木可先生腼腆地笑了。

“现在跟过去比好太多啦。我们现在吃得好,住得好,还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地干农活。娃儿上学也方便。搬到这里后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啦。”绣娘阿依手里边忙活着绣服饰,开心地说到。

从“山地游耕”到“住有安居”,从“村民”到“居民”。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影响下,凉山地区的彝族村民正一步步迈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20801816491454&wfr=spider&for=pc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522677531588291&wfr=spider&for=pc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